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文娛快訊

    文明薪火 山河印記——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一線觀察

    2025

    / 06/16
    來源:

    新華社

    作者:

    手機查看

      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述說五千年文明脈絡,87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世界自然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文化和自然遺產濃縮著中華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珍貴成果。歷經歲月洗禮,這些瑰寶在傳承中煥彩出新,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科技賦能煥“新”

      每年,數百萬游客帶著“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的無限憧憬和想象,踏上奔向敦煌的路。但龐大而持續增長的客流量卻令古建文物承受著巨大壓力。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該如何兩全?

      5月19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游覽參觀。新華社發(張曉亮攝)

      “我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數字采集的技術,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了將近300個洞窟的數字采集。”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采集到壁畫的珍貴的數字資源,不僅可以作為文物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在互聯網時代,它也發揮了獨特的文化傳播的作用,使全球更多的人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莫高窟的一些珍貴信息。

      通過數字化數據收集,圖像處理和3D技術,目前,莫高窟170個洞窟的全景漫游節目已經制作完成。

      2024年7月22日,游客借助VR設備沉浸式游覽莫高窟第285窟虛擬場景。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做一些VR全景,還有一些數字化的展演。”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館員薄龍偉告訴記者,做這項工作更像是一個傳播者,用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去傳播敦煌文化,讓它的美展現出來。

      4月9日,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團隊成員在龍門石窟魏字洞使用關節臂掃描儀對佛像進行數字化掃描。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在科技賦能下,中國國家博物館里“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讓石窟藝術得到全新演繹;“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成為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人氣最旺的“打卡”點;潮州涵碧樓引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講活紅色故事……當傳統與現代呼應,創新創造正延續文明生機。

      傳承守護續“新”

      長江入海口,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淺灘與潮溝相間,水鳥悠然棲息于草叢之間。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遺產地之一,每年有大量鳥類在這里過境、停留。

      2024年11月12日在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金偉國,8歲就跟著父輩學“鳥哨”捕鳥。他在每一個遷飛季通過“鳥哨”吸引鳥兒“自投羅網”,幫助科研人員為其佩戴環志。二十多年來,經金偉國誘捕后放飛的環志候鳥達上萬只。

      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吳巍說,“金師傅他們這種崇明當地傳統的“鳥哨”誘鳥加上捕鳥的捕鳥方式,是要比我們那種傳統的霧網捕鳥,效率上要高很多。同時相對來說,對于鳥的安全,對于人員的安全來說,都更加安全。”

      2024年11月12日,金偉國在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吹鳥哨。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如今,金偉國已退休,但他的徒弟們接過了衣缽。尹洪超自發跟老金學藝三年多,現在一年已經能獨立捕鳥一百多只。老金最小的徒弟高前華是去年剛收的,他也漸漸掌握了“鳥哨”的精髓。

      尹洪超和高前華都是保護區的鳥類監測員,除了繼續用“鳥哨”絕技協助環志工作,日常還參與保護區內鳥類疫源、疫病日常監測以及各種鳥類調查。曾經一度瀕臨失傳的“鳥哨”技藝如今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老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鳥哨”技藝的傳承,并參與到鳥類保護工作中。

      “文化+” 向“新”

      位于大足石刻博物館內的“無面之神”大空間數字化場景,今年5月剛開放運營,穿戴VR設備的體驗者可以在場景中化身虛擬形象,穿梭于南宋古昌州的大足石刻世界。

      過去幾年里,像這樣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文旅新場景、新創意還有不少。崖壁上的石刻被“講述者”們以更多元的話語形式表達,被更多人聽到和看到。

      大足石刻的文旅部門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嘗試各種年輕化的話語形式,陸續推出既有著眼講好故事的舞劇、影視劇,也有展示石刻文物本身的數字技術應用。

      重慶市大足區文化旅游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覃珂介紹,將聚光燈匯集到雕琢大足石刻的工匠這一群體之上,也通過這樣的舞劇去反映大足石刻的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艾智科告訴記者,“‘云游大足石刻’是我們推出的集文化性、體驗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文旅數字產品,它可以實現讓觀眾、游客進入之后非常高效,有體驗性地實現他的云游覽。”

      2024年9月27日,游客在重慶大足石刻景區觀看8K數字球幕影片《大足石刻》。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5月17日,游客通過VR設備游覽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快速發展,類似的“文化+”新浪潮正在多個領域上演,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深刻改變了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方式。新技術、新理念下,記錄過去、映照當下、啟迪未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正不斷走出“深閨”、走近觀眾,穿越時空、融入當下。

      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黃詩莉說,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裸眼3D、VR、AR互動體驗等技術,讓歷史文物得以動態呈現,歷史遺跡得以重塑再現,為大眾帶來沉浸式體驗,各種 “黑科技”讓歷史文物、事件和技藝 “重獲新生”,真正實現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科技賦能之下,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也為文化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

      5月20日,游客在龍門石窟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最早的村莊成了國,最早的符號成了詩,最早的呼喚成了歌。這一處處文化和自然遺產從歷史深處走來,成為了時代變遷的生動見證,更銘刻下中華文化的綿延不絕。

      統籌:吳煒玲

      編導:劉在

      記者:李愛斌、張夢潔

      董雪、陳露緣、黃凱瑩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責編:

    審核:胡玥姣

    責編:胡玥姣

    相關推薦 換一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 午夜网站免费版在线观看| silk131中字在线观看| 日韩小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15页| 机巴太粗太硬弄死你|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能在线观看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www.com日本| 无翼乌全彩之可知子|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国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一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热久久|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日日操夜夜操视频|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大陆xxxx做受视频| 269tv四季直播苹果下载| 女人张开腿无遮无挡图|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猛男猛女嘿咻视频网站|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按摩女| 青柠视频高清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禁女女网站免费看| 91精品国产高清|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 两个男gay的做污污的过程|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欧美日韩一二三|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