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查看
近年來,國產殘障人士題材電影集中涌現,如《假如,我是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小小的我》《不說話的愛》《陽光照耀青春里》《特別的你》等,成為銀幕上一道獨特風景線。這些影片以多元敘事視角和細膩情感表達聚焦殘障人士真實生活,注入深厚人文關懷,引發人們對電影創作維度與社會責任的深入思考。
國產殘障人士題材電影的涌現,是社會進步的縮影。許多作品打破對殘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將殘障者從符號化的苦難象征還原為有獨立人格和情感需求的普通人,從“勵志奇觀”轉向“堅韌日常”。如《小小的我》中的腦癱少年劉春和考上了大學,學會了開車,在咖啡館求職成功,也能打鼓助演外婆所在的老年人演出團并樂在其中;《不說話的愛》表現了聾人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在從國外回來、賺了一大筆錢的母親和辛苦打工養活她的父親之間,年幼的女兒選擇跟著母親生活,父親滿臉驚訝和難過,但隨即釋然地笑了,因為女兒可以過上比跟著他更好的生活,但后來為了最終獲得女兒的撫養權,父親卻在法庭上用手語認下“莫須有”的罪名;《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里無臂女性福佳藝用腳做飯,幫助有聽障的弟弟學會說話,尤其是福佳藝用腳換燈泡的鏡頭,平靜地展現了他們的生活技能,讓觀眾感受到殘障人士并非需俯視的弱者,消解“殘障者=被救助者”的刻板敘事,展現普通人的生活智慧。
作為大眾媒介,電影是公眾了解殘障人士的重要窗口。這些殘障人士題材電影通過生動的人物和故事,將社會議題直觀地呈現給觀眾,激發共情,推動社會認知進步。《不說話的愛》表現了聾人父親與女兒在一些緊要時刻的溝通困境,引發人們對公共服務無障礙化的思考;《特別的你》記錄孤獨癥患者日常,讓公眾理解其行為邏輯,消除誤解。
一些殘障人士題材影片還從制作層面踐行包容理念,為殘障觀眾提供平等觀影體驗。《不說話的愛》推出“助聽字幕版”,標注環境音效,幫助聽障者理解劇情;《小小的我》聯合公益組織發起“苔花公約”,倡導影院增設輪椅專座、志愿者協助等服務,將電影的社會價值從銀幕延伸至現實。這些實踐讓普通觀眾進一步意識到建設無障礙設施的必要。
不可否認,當前國產殘障人士題材電影尚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一方面,這些影片的市場表現與口碑存在顯著差異,有的成為票房黑馬,有的因題材小眾,觀者寥寥;對影片的評價也兩極分化,有的被贊社會價值高,有的被批敘事套路、強行煽情。另一方面,這類題材也存在同質化風險,如有的檔期多部殘障人士題材影片同時上映,導致觀眾審美疲勞。這類電影還需要在藝術創新、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
《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制片人張苗說:“電影的責任是讓殘障者被‘看見’,而非被‘定義’。”國產殘障人士題材電影只有以平等視角挖掘人性共通點,才能以藝術之力推動社會觀念改變,讓觀眾通過銀幕看到的不是“殘障”標簽,而是渴望尊嚴、愛情與夢想的鮮活生命。
責編:
審核:胡玥姣
責編:胡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