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潮新聞
手機查看
最近,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原創大戲越劇《我的大觀園》首演,能容納近900人的劇場,連續兩天滿座。其中,年輕觀眾占比達到了98%,成為“觀劇主力”。
打破“中老年專屬”的標簽,傳統戲曲迎來了更多的“青年追戲人”。
“戲曲太有韻味了”“這唱腔聲音太牛了”“因為《鎖麟囊》入了京劇的坑”……如今,年輕人走進劇場賞戲曲,正在成為一種時髦。
“這才是人生難預料”是《鎖麟囊》的經典唱段,年輕人愛上戲曲看似“難預料”,細究起來,卻是在情理之中。
年輕觀眾成“觀劇主力”。圖源:浙江文旅
靠好戲
你的戲曲“入坑曲目”,是哪一個?
2025年新年戲曲晚會上,昆曲《西廂記》、京劇《秦香蓮》、戲歌《春秋的回響》等劇目輪番上演。晚會總導演、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浙江音樂學院教授林為林在臺下聽到掌聲響起的次數和音量,心里知道“這場演出成了”。
“作為一臺新年晚會,既要有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也要有創新探索、展現新時代主題的新創精品。”林為林說道,“今年以京劇和昆曲兩大劇種為重點進行編配,同時選取了黃梅戲、評劇,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侗戲、彝劇、藏戲3個小劇種。”
2025年新年戲曲晚會總導演林為林(左五)和京劇《楊門女將》演員。受訪者供圖
目前,流傳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戲曲劇種有348個。在2015年至2017年開展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中,普查到12004個戲曲演出團體,這些團體可上演的劇目達到296947個。
傳統劇目《秦香蓮》《王寶釧》《打金枝》《穆桂英掛帥》,是重復上演率居于前位的4個劇目,“熱門”的還有《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貍貓換太子》等等。“這些傳統劇目被觀眾廣泛認可,不僅因為它們承載了各自劇種的精華,更在于它們尊重傳統戲曲藝術規律,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中,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血脈覺醒”,重新審視并愛上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戲曲經典劇目,就這樣恰恰好“唱”進了年輕人的心坎里。
林為林強調,守正創新才能讓傳統戲曲走得更遠。符合時代發展和審美的創作,讓戲曲和年輕人越走越近。
《皿方罍·再無別離》作為唯一一個新編京劇現代戲登上了新年戲曲晚會。由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皿方罍》講述了2014年湖南省積極促成離散近百年的國家一級文物皿方罍器蓋合一、回歸祖國的真實故事。
《皿方罍》劇照。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供圖
這樣的現代題材創作嘗試,全國不在少數。
由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創作的首部越劇現代戲《錢塘里》講述了發生在錢塘江邊因一場交通事故引發的一系列故事。《錢塘里》開票1分鐘售罄,足見觀眾的喜愛程度。
從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不僅為戲曲創作打開了思路,也為年輕觀眾創造了更多可能。“不懂戲”的年輕人,首先是被貼近生活的故事打動,然后才產生興趣去了解京劇、越劇等劇種文化。
有人的“入坑曲目”是傳統京劇《鎖麟囊》,有的是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也有的是改編自京劇《武家坡》的京韻民謠……而百花齊放的背后是——
一出真正的好戲,論情動不論年齡。
靠角兒
愿意為了她,再看這出戲千千萬萬遍。
因為工作需要,來自東北的“95后”小希去看了傳統京劇《秦香蓮》。原本以“打工人”心態去看戲的她,沒想到看完直接迷上了。“完完全全改變了我對京劇的認識。”小希回憶起這次演出時,連用了三個“太牛了”來表達內心受到的震撼。
劇中包拯的扮演者,是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演員程佩潔。“她的聲音非常有力量,直擊人心,唱得太好了,聽得我酣暢淋漓,現場感染力特別強。”讓小希想不到的是,一名戲曲女演員能唱得如此鏗鏘有力。“這讓我感受到了角兒的魅力,至今還在回味。”小希一再向記者強調,她一定要喊上朋友再去看程佩潔的演出,觀看的次數不設上限。
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演員程佩潔在京劇《秦香蓮》中扮演包拯。圖源浙江京昆藝術中心
角兒,指戲曲行內,那些唱念做打有絕活的演員的尊稱。“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唱在第一位,在戲曲舞臺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唱得好,從來不是一件隨隨便便就能做成的事。角兒的背后,是戲曲的技術張力,感動小希的正是程佩潔精湛的唱功。
要成為一名角兒,靠的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好基本功。“戲曲演員沒有捷徑可以走。”林為林說,一招一式都是練出來的。
戲曲人才培養是戲曲藝術得以發展和賡續的根本。
湖州湖劇傳習中心人才培養。受訪者供圖
成立于2021年的湖州湖劇傳習中心,為的就是傳承湖劇。湖州市文化館副館長、湖州湖劇傳習中心主任周波認為,湖劇要傳承發展,首先要讓大眾接受,關鍵要讓年輕人接受和喜愛。2018年,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開設湖劇委培班,在40多個報名者中選了15個,“大部分孩子都是零基礎的00后。”經過這么多年的培養,“現在有三四個學員已經非常優秀了,憑著熱愛和喜歡一直在堅持學習湖劇。”
2023年,湖州湖劇傳習中心與GMC人聲樂團合作,以湖劇演員為主唱,全新演繹的湖劇mix阿卡貝拉《餛飩賦》MV在社交媒體“爆紅”。2002年出生的湖劇演員陳星穎,也出現在MV中。今年1月,GMC人聲樂團又推出創新改編的湖劇《新朝奉吃菜》,00后湖劇演員費昊天參與其中。“通過參與表演實踐培養專業的戲曲人才。”這是湖劇傳習中心在做的。
湖劇《新朝奉吃菜》表演。受訪者供圖
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原所長朱為總曾在《浙江戲曲評述》中指出,戲曲作為一種“活態傳承”的傳統藝術,其存世方式并非是凝定和不變的文物實體,而是靠一代代藝術家通過“口傳心授”和舞臺表演加以繼承與薪傳。
“成角兒”是很多戲曲演員的奮斗目標,“看角兒”是很多戲曲觀眾的觀戲享受。
對于很多年輕觀眾來說,接觸戲曲都是從關注演員開始的。青年觀眾“追著人看戲”的現狀,在林為林看來,“表面繁榮一下也是好的。”而真正本領過硬“角兒”的每一次表演,都會讓這場繁榮更接近真實一點。
靠氛圍
戲曲的“花活”,是越來越多了。
來自“越劇之鄉”紹興的小薛,自小的記憶里就有越劇。紹興農村地區,某戶人家辦大事,會請一個戲班子來演出,唱的都是一些傳統的越劇劇目。“那個時候時不時會有‘大戶人家’組局演出,我們小孩兒拎個板凳就往人堆里湊。”演出的場地一般就在村口的空地上,對所有人開放。這種氛圍,是小薛看戲的啟蒙教育。
往前看,戲曲藝術第一個黃金期宋元時期,汴梁、臨安、大都等都市里出現了專門的娛樂場所勾欄瓦舍,觀眾可以在這里看南戲(永嘉雜劇)和北曲雜劇。
再稍微往后瞧,小薛手里的板凳,換成了“搶票的手速”。搶到一張門票,就可以走進劇場看戲去。
年輕人愿意看戲,劇場的“氛圍感營造”功不可沒。杭州·蝴蝶劇場(小百花越劇場)工作人員胡仲華告訴記者,“在演出的基礎上,我們會設置展陳,推出各類打卡互動活動,組織一些有儀式感的活動等等。”今年元旦,劇場推出了品牌活動中國式新年音樂會·新版《梁祝》的演出。“配合演出,我們在演出前設置了樂隊快閃,演出結束后全體觀眾共拋彩帶迎新年的環節。”同時劇場還有專門的文創店,會推出各類時興的文創周邊。
文創周邊。受訪者供圖
《新龍門客棧》作為蝴蝶劇場的一個駐場演出,每個月都會推出相應的小活動。胡仲華表示,即使是重復刷劇的觀眾,也會有不同的體驗。“可能這一回有賈廷給你檢票,下一回能有合影環節。”劇場“花樣百出”的設計,為的就是讓越來越多年輕觀眾“走進來”。
傳統戲曲舞臺很“空”,基本上不設布景,用的是大白光,有時擺上“一桌二椅”就是全部道具。而現在,越來越先進的舞臺技術作為輔助,也成為年輕觀眾對戲曲“上頭”的因素之一。比如運用AI技術,可以實現在現場進行跨時空對話。1月18日晚,一場“當科技遇見戲曲之美——戲曲煥新·乙巳蛇年直播”的云端戲曲晚會,吸引了超過600萬觀眾在線觀看。
全民學戲的氛圍,也讓年輕觀眾更懂得如何欣賞戲曲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正如林為林所說,要正確引導青年觀眾理性“追戲”。
蝴蝶劇場推出的蝴蝶藝教品牌,邀請演員開辟了戲曲專題課程,讓觀眾有機會更深一度地走進戲曲。紹興嵊州126名越劇特派員,深入村(社)開展越劇表演、越劇教唱等活動。
蝴蝶藝教品牌 受訪者供圖
上線的戲曲“氣氛組”,更貼近年輕群體的審美喜好,讓觀眾看戲是越看越有味。
愛看戲的著名文學家魯迅專門寫了一篇小說《社戲》,來講童年時期在紹興鄉村看戲的樂趣。小說結尾處他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如今,“搶”著看戲的年輕人,要努力看到自己心中的“那場好戲”。
責編:
審核:胡玥姣
責編:胡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