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萬象

    從“買回”到“歸還” 更多文物“回家”

    2023

    / 10/30
    來源:

    南方日報

    作者:

    手機查看

    從“買回”到“歸還” 更多文物“回家”

    我國持續加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力度

    站在重歸故土的圓明園7根石柱前,一位媽媽牽著她的兒子,不止一次地說:“你看,只有國家強大了,更多被偷被搶、流失海外的文物才能回家。”

    10月29日,“五首重聚·故園新語”圓明園獸首銅像特展最后一天,大家奔赴正覺寺,是為了見證這場等待了163年的重逢——這是自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五獸首首次重聚圓明園。同樣在正覺寺同公眾見面的,還有重歸故土的圓明園7根石柱。

    每每有文物歸家的消息,總能在社交網絡上掀起一陣熱潮。

    每一件流失的文物,都藏著中國文化的一個密碼。每一次流失文物回歸的歷程,都凝結著無數人的努力和接力。它們的回歸,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國家主動向我們歸還文物。

    就在圓明園獸首銅像特別展覽收尾之際,當地時間10月25日,澳大利亞向我國返還共4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與1件古生物化石。

    無獨有偶,今年5月,美國向中國返還兩件非法流失的重要石刻文物;8月,瑞士向我方歸還了近兩年的4起刑事案件中,查獲并沒收的5件中國文物……

    越來越多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故土,是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體現,這對流失文物追索工作非常重要。近年來,中國與20多個國家簽署雙邊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堅持呼吁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方案。

    1.“家”中相聚

    如果沒有遭遇那場劫難,7根漢白玉石柱也不至于顛沛流離海外百余年。

    它們原是圓明園西洋樓的石構件。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萬園之園付之一炬,珍貴文物被掠。總重達2.6噸的這7根石柱也沒能幸免。

    回歸故土之路,曲折且漫長,待石柱回到家園,已然過去163年。2023年10月13日,重歸故土的圓明園7根石柱,在圓明園正覺寺首次同公眾見面。

    正覺寺變身圓明園博物院揭牌,230余件(組)文物和展品向觀眾展示了圓明園文物保護成果。7根石柱是作為“明星展品”展示在最上樓的。

    而在正覺寺最上樓的二層,擺放的是保利藝術博物館所擁有的牛、虎、猴、豬四件獸首真品。它們與圓明園館藏的馬首,組成“五首重聚·故園新語”圓明園獸首銅像特展。

    不過,四件獸首在它們的“家”里,也只能待上10日左右。獸首銅像特展是在圓明園罹難163周年之際,也就是10月18日開幕的,只持續到10月29日。和獸首銅像特展不同的是,7根石柱為長期布展。

    一名在文化單位工作的觀眾分享道,當她走到這里,看到獸首安靜地擺成一排,瞬間想保持安靜幾秒鐘,“突然特別感動,第一次在圓明園看到五尊獸首聚在一起,堪稱‘有生之年’系列!”

    “真的很精美!難以想象鼎盛時期的圓明園是什么樣子”,一位觀眾在看到獸首的時候,心潮澎湃,他熱切期盼見證十二獸首全部回歸祖國的那個時刻。

    “很激動。它們就像游子一樣,終于回到了家。”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王猛這樣描述第一次看到這些石柱時的心情。

    據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科院、故宮博物院等專家進行的實物鑒定,7根石柱立面有雕花造型: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面花瓶內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為主。

    王猛提到,西洋樓建筑的主體結構采用了西式的技術和風格,但屋頂則是偏向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琉璃瓦,“無論是西洋樓建筑、石柱,還是十二生肖獸首,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實踐和例證。”

    圓明園遭劫掠后,這些石柱被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蒙特收藏。后來,它們跟隨蒙特漂泊異鄉,幾經輾轉,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最終在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及西挪威藝術博物館“落腳”。

    從此,它們便陳列在挪威的展廳里,直到2013年,被一位叫黃怒波的中國人看見。

    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怒波初次見到圓明園石柱,是在那年8月。他當時眼圈就紅了,“很傷感”,于是當即向科德博物館館長愛蘭德表達了希望石柱能夠“回家”的愿望。

    “黃怒波先生說,中國的文物流散在外,他想讓這些石柱回歸到祖國,讓它們來教育我們的后人銘記住歷史。”王猛對記者回憶道。

    從被“發現”,到真的“回家”,7根石柱歷經十年,終以“文物”名義順利入境。

    “1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只是一瞬間,但相對于很多沒有回來的文物,10年已經很短暫了。”王猛說。

    目前為止已回歸的文物,僅是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圓明園流失在外的文物,據估算至少就有150萬件。大英博物館現藏中國文物2.3萬件,和千萬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相比,回歸的也只算得上是“冰山一角”。

    “吃下去了,再吐出來是很難的。”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一語道出文物“回家”的困境。

    以博物館為例,若不想歸還,方法很簡單——不告訴你入藏前的流傳情況,你就無法知道如何流失以及其中的過程,而這往往是追索的關鍵證據。

    “也就是說,現在的持有者既有文物又有證據,那么,這官司該如何打呢?”陳履生說。

    2.回歸之路

    從前些年大手筆“買回”文物,到如今一些文物流入國主動“送回”文物,細窺文物“回家”之路,可見這一變化。

    目前,流失海外文物回歸主要有三大渠道:購回、捐回、追索。這三個方式之間有交叉,也各有利弊。

    商業購買被視為一種權宜之計,但在中國海外文物回流的過程中發揮過巨大作用。

    其中最有名的案例當數圓明園獸首的回歸——虎首、牛首和猴首,均為中國保利集團購回,豬首則是港澳知名企業家何鴻燊以捐款形式購回,后轉贈保利集團的。

    追索返還,是最符合相關國際公約精神和倫理道德原則的一種回歸方式,即按照國際公約、各相關國家的法律來解決流失文物歸屬糾紛。但這也是難度最大的一種返還方式。

    目前,追索流失文物時可利用的國際法主要有:1954年《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1970年公約”“1995年公約”,以及我國與秘魯、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等簽訂的雙邊條約。

    “國際公約只對締約國有效,許多作為文物進口國的歐美國家游離在公約之外,因此我國成功追索的例子不多。”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開璽說。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已有多個國際公約可作為追索流失文物的依據,但現有國際公約缺乏溯及力,且約束力有限,難以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更早之前流失的文物。

    最近幾年的成功追索案例,多為當代非法出境的走私文物。意大利2019年返還中國的796件(套)中國文物藝術品,是2007年被意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的,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歷經10余年漫長追索,2019年年初,意大利法院作出向中國返還這批文物藝術品的判決。

    相較于購回和追索,捐贈是目前最通行的文物回歸途徑。圓明園的7根石柱,便是在政府、高校、機構、社會力量通力合作下,最終促成挪威向中方捐贈的。

    需留意的是,在國際社會各方壓力下,近年,以法國、德國、荷蘭為代表的國家,對待殖民背景文物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這些文物是如何從北京到德國的?它們是否為德國在殖民戰爭中非法掠奪的戰利品?”2021年年底,德國7家博物館聯手啟動了“追蹤義和團文物”溯源項目,這是西方世界首次系統地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的流失文物進行研究。

    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德國博物館所藏的義和團時期藝術品,并反思德國的殖民歷史。據報道,項目預計在今年11月完成,德國方面也與故宮博物院建立合作,將德方挑選出的70件代表性文物,進行追溯工作。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國家主動向我們歸還文物。

    此次澳大利亞返還文物,是繼2015年澳方向我方返還1件“清代觀音像”以來,再次向我國返還文物藝術品,同時也是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澳大利亞公民首次向我國捐贈文物藝術品。其中,明清或近現代犧尊和清代發簪分別由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澳友人約翰·麥克唐納先生捐贈給國家文物局。約翰·麥克唐納表示,這件有價值的文物更應該屬于中國的博物館,希望這一返還舉動能增進澳大利亞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和情感聯系。

    “文化藝術的力量在于與人們對它的美麗和非凡價值的分享。”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館長尼克·米茲維奇表示,期待與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促進彼此的交流與理解,繼續鞏固并發展更牢固的合作關系。

    2019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從70年來促成的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文物回歸中,遴選了25個案例、600余件回歸文物。

    王猛至今記得展覽中提到的一句話,“由于國家的積貧積弱,我們的很多國寶、文物飄落到異國他鄉,隨著祖國的不斷強大和日益繁盛,它們逐漸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3.加大追索

    實際上,且不說追回文物,單就是找到有多少文物流失在外、身在何處,都十分坎坷、困難重重。

    研究圓明園流散文物20多年的劉陽曾提到,多年前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工作組去美國找資料時,一些博物館甚至以為中方人員是去“搶東西”的,接待時還帶上了律師。

    每每有文物歸家的消息,總能在社交網絡上掀起一陣熱潮。有人感慨“回家不易”,也有人為依舊飄零、未能歸家的文物感到惋惜遺憾——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寄托著中國人民質樸深沉的歷史情感和文化記憶。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小玉壺嘟起嘴來,糾正道。在今年夏天爆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館》中,“小玉壺”在記者張永安的幫助下回到中國,找到瑰葭路。短劇中提到:“它們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卻載不動故人流連的目光。”

    與其說人們為其中的家國情懷動容,不如說,是對文物于華夏大地延續文化和血脈傳承的共鳴。

    在短劇爆火之前,英國大英博物館約2000件藏品“失蹤”丑聞爆出,公眾對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關注也直沖熱搜,諸如“你要帶我回中國嗎?”“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等話題都受到極大關注。

    服飾史學者、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理事陳詩宇,在復原古人形象的時候,時常會被文物背后顛沛流離的故事所感觸:

    做唐代復原需要參照敦煌壁畫,可是,不少供養人等題材的敦煌絹畫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內;龍門石窟的《北魏孝文帝帝后禮佛圖》已經被盜鑿成了上千片,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眾多中國古代的藝術瑰寶流落海外,確實感到很痛惜。我們在做復原呈現時,通常會去了解文物的身世,去了解它的故事。它們不只是一件藝術作品,還投射出了活生生的歷史。”陳詩宇說。

    此次回歸的7根石柱雖然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但不屬于稀有文物。與其藝術價值、文物價值相比,回歸這件事本身的價值更高。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通力合作、久久為功,助力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力度。

    據了解,中國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協議,與25個國家簽署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政府間協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涉及美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我國港澳臺等13個國家和地區。

    “回歸文物作為博物館展品,向人們展示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不僅是中外交流的印記,是民族強大的體現,更是偉大新時代的生動印證。日后愿與各方共同努力,促成更多國寶回家。”黃怒波說。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段江含

    統籌:伍青

    [

    責編:

    審核:胡玥姣

    責編:胡玥姣

    相關推薦 換一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www卡一卡二卡三| 欧美肥妇毛多水多bbxx水蜜桃|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 69av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美女精品永久福利在线|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katsumi精品作品在线播放| 日本乱人伦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正在播放黑人巨大视频| 卡通动漫第一页综合专区| 黑白配hd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视频| loveme枫と铃樱花动漫| 日日夜夜天天久久|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视频在线免费看|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喷水|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偷看各类wc女厕嘘嘘| 欧美一欧美一区二三区性|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那个部位| 四虎影视在线观看2022a| 黄大色黄美女精品大毛片|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永久一|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岛国a香蕉片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日韩高清第一页|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播放|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忘忧草视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