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央視網
手機查看
他,站在晚唐“夕陽無限好”的余暉里,用婉轉細膩的詞句,吟詠出動人心弦的裊裊余韻。他,被當代詩人木心譽為“唐代唯一直通現代的詩人”。他,就是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的晚唐杰出詩人——李商隱。今晚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將推出大型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的最后一期“李商隱篇”。主持人撒貝寧與谷曙光、張靜,組成探訪團隊,“穿越”至晚唐時期,共同感受李商隱的情深義重與詞采婉轉。
身懷凌云志執筆為蒼生
銳意進取的李商隱
李商隱幼年失怙,跟隨母親過著清貧的生活。身為家中長子,他背負著撐持門戶的責任,勤奮苦讀的同時,還為人抄書補貼家用。自幼聰慧好學的李商隱文采出眾,16歲便憑借《才論》《圣論》兩篇文章,初顯古體文才華,并“以古文出諸公間”,拜在晚唐駢文大師令狐楚門下,學習駢文。李商隱與令狐一家交往甚密,不僅得到令狐楚親授駢儷章奏之學,還受其資助參加科舉。日常相處中,他與令狐家情同家人,曾感慨“一日相從,百年見肺肝”,足見他對這份情誼的珍視。
科舉考試并非一蹴而就,李商隱多次參加科考,卻始終未能及第。開成二年,屢敗屢戰的李商隱終于進士及第,似乎迎來了施展抱負的機會。然而,命運的天平并未就此偏向他,由于一些個人選擇和性格的問題,他遭受了外界的諸多質疑和誤解。李商隱寫過“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這樣的句子,憂讒畏譏,但其人生還是悲劇性地陷入了牛李黨爭的深深漩渦之中,無法自拔。李商隱的仕途坎坷不斷,他雖竭盡全力在朝廷中立足,卻屢遭打擊。他和令狐绹相愛相殺的錯綜糾結關系,尤其令人玩味。這段時間,他的詩歌創作也從前期著重針砭時弊,逐步轉向抒寫個人身世與人生感慨。
年近不惑,李商隱決定放棄安穩閑適的秘書省工作,告別家人,遠赴桂林就職。一心報國的李商隱為何選擇遠離長安?此番遠走他鄉又能否實現心中抱負?仕途上的不順給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探訪團“穿越”到公元847年的長安城郊,在李商隱動身前往桂林之前,一探究竟。時值七夕,長安城郊的樊川人群熙熙攘攘,集市上滿是販賣時令果蔬的商販。唐朝的七夕都有哪些傳統?除了應景的“巧果”和“花瓜”,人們還會為乞巧做哪些準備?節目中將一一揭曉。
繾綣詩意滿腹詩情
情深詞婉的李商隱
在李商隱眾多詩篇中,情詩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他對于情感的表達,角度獨特,辭藻華麗。“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以彩鳳和犀角為巧妙象征,把有情人不能相守的苦澀與心靈上契合的甜蜜交織對照,身雖遠而心相通,將情感的亦隔亦通刻畫得精妙而靈動。“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借東風無力、百花殘敗的景象,道盡聚散無常的別離之苦。“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描繪出對未來的暢想,而未來又是對現在的回味,完成了一個時光的循環,可謂相思入骨,奇絕無比!“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以寫實的細節,暗含對亡妻的思念,字字不提情,字字皆是情。李商隱的情詩蘊意深刻,總能以高度凝練的詩句,表達出豐富深厚的情感內容。
在節目中,演員李治廷和張桐分別飾演了青年和中老年李商隱。他們都以細膩入微的演技,精準詮釋了不同階段李商隱的深情繾綣,表演也因角色年齡差異而各具特色。青年李商隱的情感熾熱純真,與柳枝相遇時的悸動被李治廷演繹得唯美動人。而張桐則塑造了一個人至中年,經歷了仕途的諸多磨難之后,面對妻子仍癡心不改的李商隱,相比從前,此時他愛得更深沉厚重,是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綿長和堅守。李商隱年近四十時,妻子王氏去世,這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精神打擊。在影視化片段中,幕府歸來的李商隱趕回家中,看著曾經共剪西窗燭的屋子如今空無一人,看著妻子曾經彈奏的瑟如今空置于案幾之上,徒留滿腹追憶。借妻子抄詩的手稿作為轉場,由實入虛,用更為明亮溫暖的燭光,勾勒出詩人魂牽夢縈的夢境。夢境中,李商隱仿佛又回到與妻子琴瑟和鳴的時光,然而一首《錦瑟》又倏然把他拉出夢境,意識到斯人已去,“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演員張桐的表演,把詩人在現實與夢境中的情緒轉換演繹得層次分明,相依的幸福與死別的痛楚對比強烈,每一個眼神都包含著對妻子的不舍和追憶,真實感人,扣人心弦。
反向“穿越”詩心不變
堅持理想心光不滅的李商隱
位于長安東南方的樂游原,是曲江附近一塊高地,在此可俯瞰長安的繁華盛景,是王公貴族和寒門學子都情有獨鐘的登高觀景勝地。從初唐到盛唐、再從中唐到晚唐,樂游原的景象也從車水馬龍到冷清蕭瑟,見證了大唐的興衰成敗。李商隱曾三登樂游原,目睹了樂游原的變化,從“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中所描繪的人世興衰,既是詩人自身人生與仕途的寫照,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映射。在跌宕起伏的歲月里,李商隱在大唐詩意的熏陶下,仍保有一顆至真至純的詩心。這顆詩心穿越千年時光,仍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滋養著后世無數文人的靈魂。
“不辭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塵暗燭房”,時光流轉,千年之后,李商隱筆下的熒熒燭火早已點亮華夏大地,他曾經內心追求的這一道光,也照亮了我們的心靈。在撒貝寧的邀請下,李商隱反向“穿越”時光,來到千年之后的河南滎陽。漫步在公園的林蔭道上,李商隱的詩句隨處可見,這縷來自大唐的詩意,早已根植于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今時今日,人們對于李商隱的詩歌有了怎樣新穎的詮釋?公園里的畫展,展出了幾幅根據李商隱的詩句所作的畫作,是現代人對于千年之前的詩人的一種理解,也是結合自我情感的一種表達。這些畫作和李商隱的詩句一樣,打破了紀實感的傳統,用空靈意象直通內心,實現了古今共鳴。對于這種全新的詮釋,李商隱本人將會作何反應?當來自大唐的詩人與千年后的小詩人相遇,當古典詩歌與現代詩相互碰撞,又會激起怎樣的火花?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李商隱帶著他百轉千回的深情與詩歌,“穿越”千年和我們對話。今晚八點檔,鎖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進入《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的最后一期,賞唐詩晚霞,與李商隱心有靈犀一點通。
責編:
審核:胡玥姣
責編:胡玥姣